安徽
湖南
湖北
江西

人们通常说的“江南”包括哪些地区/城市?

历史上总是会提到“江南”,想问一下江南地区包含哪些地区/城市 ?广义上的江南和狭义上的江南分别包括哪些城市?江南地区的文化、经济等有什么特色? 相似、…
关注者
587
被浏览
1,096,392

231 个回答

翻开我国数千年的地名演变史,有一些地名沿用到了今天,比如“河北”;有一些地名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比如“西域”;还有一些地名名称依旧,但所指范围早已不同,比如“山东”。

种种变化,既体现着时间的磨洗,也彰显着空间的位移。

其中,另有一些地名,其内涵的演变,不仅蕴含数千年时空的变幻,更集经济、文化等多重意象于一体。比如咱们下面要说的——“江南”

早期的“江南”一词,既不是专指今天的长江下游一带,也跟“水乡”“繁华”这些意象没有任何关系。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且听小生慢慢讲来。

印象中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开始并非是这般模样。(图为吴冠中画作)

第一阶段:从“荆州”到“扬州”

首先应当声明,全长数千里的长江,流域范围极其广大。从字面意义上讲,但凡符合“长江以南”这个条件的,都有资格被称作“江南”。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江南”一词的指代范围,也各有不同。

但至少有一点,学界业已达成共识:早期的“江南”,更多时候,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南岭以北的这一区域,即今天的湖北中南部至湖南一带。

【典籍中的江南

“魂归来兮,哀江南”——《楚辞·招魂》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韩非子·初见秦》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史记·货殖列传》】

这些句子中的“江南”,指的都是这一区域。甚至王莽时期将夷道县更名江南县,地点仍在这一区域。

即以楚国故都江陵为中心,向南发散的地理单元,既是秦末三楚中“南楚”的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十三部州内“荆州”的主要区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荆楚之南”。而今天被我们称作“江南”的长江下游地区,此时还叫“江东”,归属“扬州”管内。

东汉荆州刺史部图

然而,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江南”与“江东”的概念,开始混同,而这种混同,是以长江以南政治中心的东移为背景的。

自东吴、东晋至于南朝,南方政权皆以建业/建康(今天的南京)为政治中心,数百年的分裂,使得“江南”一词在当时的语境中,增加了“江南政权”这一层含义。而作为江南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域,以今天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常常成为“江南”一词的指代对象。从此,下游开始取代中游,“扬州”逐渐压倒“荆州”。

建康为南京在六朝时的名称,此为东晋建康城示意图。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军事地位,一直极为重要。前有孙权开府武昌(今湖北鄂州),后有桓玄、萧衍自中游起兵争夺皇位。

侯景之乱以后,西魏攻破萧梁重镇江陵,俘虏暂居江陵的梁元帝,文学家庾信以此为背景,留下传世巨作《哀江南赋》……围绕“江南”一词的归属,中游与下游,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拉锯之战。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指的是梁朝武将侯景所发动的武装叛乱。侯景本为东魏降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接纳,委以重任。侯景不满东魏与梁交好,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给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打击,加剧了南弱北强的趋势,也加速了南方士族的衰亡,寒门出身的陈霸先趁势崛起,在梁朝灭亡后建立陈朝。
庾信,字子山,别称庾开府。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饱尝分裂时代的心酸,《哀江南赋》便是伤悼梁朝灭亡、哀叹自己漂泊身世、寄托故国兴亡之思的一篇作品,内容丰富,文笔凄婉。

南北统一以后,唐朝设立了幅员辽阔的“江南道”,将中游与下游全部囊括在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漫长拉锯的结果。

唐代初期江南道范围

当然,如此广大的行政区域,管理上总有着相当的困难。最终,开元二十一年(733),唐朝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江南西、黔中三道,分别进行管理。从此,中游与下游,再不曾同在一个行政区划中。

第二阶段:长江下游的内部演化

在从中游迁至下游以后,“江南”的具体范围,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在节度使林立的唐代中后期,江南东西两道,又被划分为不同节镇。江南西道衍生出湖南等节镇,其余仍称江西;江南东道则衍生出浙西、浙东、福建等节镇。

节度使制度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基本形成,设“天宝十节度”(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等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而后来节度使权力的膨胀促进了唐末藩镇格局的形成,客观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节度使由边防支柱成为藩镇之祸。

浙西一镇管辖今天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包括苏州、湖州、常州、杭州、润州(今镇江)、睦州(今建德)等地。

浙东一镇管辖今天浙江东南部,包括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台州、温州、衢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

从唐朝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苏杭两地,再到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全部集中在浙西一镇。

元和方镇图,右侧为浙西、浙东两镇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一岁或稔,而数郡忘饥”

自唐末五代到南宋,浙西、浙东两镇或分或合,总称“两浙”这一地区,构成了两宋时期“江南”的核心区域,也总体符合我们今天认知中江南地区的范围。

特别是在宋室南迁之后,“江南”再次成为江南政权的代称,《元史》所谓“至元十三年,平江南”者是也,而南宋统治核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地区,此时的“江南”,便常常与“两浙”互为表里。

南宋形势图

明朝建立以后,对浙西进行了拆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直隶南京,其余杭、嘉、湖等地归浙江布政司管辖,正式奠定今天的江浙两省边界。

清朝攻克南京后,废除其国都地位,在原直隶南京管辖的地区添设江南省,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之和,这也是“江南”一词,最后一次存在于官方行政区划之中。

然而,明朝对浙西的拆分,不足以割裂“江南”各地的联系;清朝江南省的设立,也无法将长江以北纳入“江南”之中。明清语境中“江南”的核心范围,大致包括苏、松、常、镇、杭、嘉、湖、应天(江宁)以及后来从苏州分离出来的太仓直隶州。

明代画家仇英仿绘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明代苏州城乡居民热闹的生活。

这八府一州,既有江苏,又有浙江,早已超越行政区划的隔离。而广义的“江南”,还包括安徽的徽州、浙江的绍兴、宁波等地,与今天“吴语区”的概念,多有重叠,具备独特的经济、文化象征意义了。

吴语区的范围

第三阶段:成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象征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屈原获罪,放逐沅湘;贾谊遭忌,安置长沙。“江南”一词在指代长江中游一带时,常常是与“地广人稀”“尚未开发”“流放”“早夭”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到了唐代,贬谪永州的柳宗元,还留下了“永州之野产异蛇”的记载,其生活条件之艰苦,恐怕无须赘述。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受周勃、灌婴等人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他在长沙期间,因为不适应当地的低洼潮湿,常常暗自感伤,认为寿命不长。某一天,一只象征着不祥的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更令他伤感不已,于是写作《鵩鸟赋》来排遣心中忧愤。

至于现在的“江南”,当时的“江东”,条件也难与北方相抗衡。但自从六朝政治中心转向长江下游之后,上到门阀士族,下至普通百姓,大量的移民进入这一地区,进而促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文化的腾飞。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一条大运河,将江南的财赋源源不断运往关中;两朝科举制,免不了要考盛行南朝的骈体文。

唐德宗时期藩镇作乱,攻破长安,朝廷流落汉中,全靠浙东浙西两镇的财赋沿运河送往汉中,唐朝的天下才得以延续了一百余年。

韦庄在天下将乱之时,感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钱镠割据两浙施政得当,以致“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素称发达的基础上,工商业蓬勃发展,进而为史学界留下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重要命题。同时,江南八府一州也成为全国进士最主要的来源地,没有之一。

来源: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江南书院林立,为科举培养了储备人才。图为著名的无锡东林书院。江南地区的教育同样发达,从近现代乃至当代,江南地区走出的文化名人也数不胜数,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余华、苏童、格非……

如此高的“成材率”,使得朝廷中江南籍官员的数量居高不下,与原本雄厚的经济、文化积淀相结合,江南一地,便具备了足以撼动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尾声

我们不难看出,“江南”一词的含义,完成了“三级跳”式的演变。从中游到下游,是“第一级跳”;从迁至下游到明确范围,是“第二级跳”;从明确范围到具备经济文化意象,是“第三级跳”。

然而,从古到今,“江南”一词的具体指向范围,从来不曾真正明晰,与今天的“吴语区”“包邮区”等概念,也不完全重合。以至于人人都知道“江南”所指的地理区域,却无法精准划出“江南”的边界。

人们约定俗成地使用一些概念,却没有处处都给予其精准的定义,一如我们今天说话一般。推究“江南”一词的源流,多是拥有话语权的人,站在此岸眺望彼岸的结果。

站在江陵的角度向对岸眺望,“江南”便指荆楚之南;站在北朝的角度向南方眺望,“江南”便指南朝腹心;站在全国的角度向发达地区眺望,“江南”便成了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碧波荡漾、草长莺飞的——“梦之彼岸”。

发布于 2019-10-31 20:56

有人说江南人必须说吴语

南京


镇江


有人说江南必须在长江以南

扬州


有人说江南必须在钱塘江以北,在长江流域

绍兴


宁波


有人说江南必须地处平原

徽州


宣城


金华


严州


人们印象里的江南,应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层面上的江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才子佳人、诗词歌赋。

太湖流域一直是江南的核心地区,“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没了扬州江南就失了二分明月

没了南京江南就缺了虎踞龙盘之势

没了绍兴江南就丢了骨头

没了宣州、徽州江南就少了文房四宝

从扬州、泰州、南通到上饶、徽州、衢州,江南一点都不能少。

编辑于 2019-05-11 12:29

陆土根:明清太湖平原与江南形象的重叠。

最广义的江南,是指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这个概念,在今天的气象节目中还可以看到。

对应的,长江中下游北岸则被分别命名为江汉、江淮。

江汉、江淮、江南,合起来就是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核心在中部的平原地区,也就是中游的云梦、鄱阳,下游的皖江、淮东、太湖五块。

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长江沿岸的冲击平原,水网密布、湖荡潋滟,洞庭、鄱阳、巢、太几大淡水湖均落在这些区域。

这些地方稻作、渔业发达,是典型南方的鱼米之乡,广大平坦的平原大地上圩田遍布,水稻与油菜构成美好的农耕画卷。

进入唐宋后,这一片的重心逐渐集中到长江下游,以及长江中游的江西一带。

长江下游毗邻运河,又临东海,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商业贸易中都有极大的交通优势。

江西板块虽不临海,但通过长江与当时全国最大出口贸易中心广州的商路,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明后期开始,太湖板块开始发力,成为全国蚕桑业、棉花业的主体,其中蚕桑区占据了全国九成以上,从而奠定了此地的经济优势。

至清代,随着沿海暂时海禁,后又限制非广州地区与西洋通商,浙东元气大伤;海禁解除后,国内贸易大走海路,江西的过境贸易也受到一定冲击,太湖板块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部分。

“江南”印象的核心定格于太湖平原,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个时间的具体起止,应当是明嘉靖到清嘉庆的“两嘉”时代,也是古典时代的末尾。

因为时间最靠近近代,保留下来的建设遗迹、典章书籍以及民间记忆,也就最庞大、最完整,共同构建起了“江南”的文化符号体系。

而两嘉时代江南士大夫群体的异军突起,更为这一时期的江南印象留下了不少文墨,诗词歌赋、散文笔记,都所见较多,形成了有力的文化输出。

总体来看,“江南”核心的太湖平原,最狭义上指太湖东岸的湖东平原地区,即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太仓五府一州平原地区(下文简称五府平原),兼带杭州、镇江平原部分。

五府属于太湖西岸的丘陵地区,以民国县份计算,如宜兴、安吉、武康、孝丰,则因地形有所差异,不计入在内,属外围地带。

杭州、镇江仅包含杭县、丹徒、丹阳三个平原较多县份。附近临安、余杭、溧阳、金坛等均不包含。

其中,镇江府金坛、江宁府江宁、溧水、句容三县,可与五府丘陵归为一类。

“江南”核心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般特点,鱼米之乡是其农业场景的底色,这是太湖孕育的庞大水系带来的。

但伴随着手工业发展,这一带除了水稻、小麦、油菜以外,又广种桑树、棉花,却是相对特色的特点。

桑棉带来了丝织业、棉纺织业,生产出丝绸、棉布,而贯穿期间的运河,毗邻东岸的海洋,则为这些产品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而孕育了这一带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多层次的市镇都会体系。

其中,各种专业市镇异军突起,是最为显著的特点,这其中除了丝、棉,还有米、油、酒等。

今天我们对“江南”的印象,也大多不是乡村,而恰是这些星罗棋布的市镇。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石板路,弄堂里,各种店坊铺行,这都是典型的市镇景观。

“江南”有时候还被泛化为整个“南方”的概念,例如认为南方都是水乡、南方都爱吃甜、南方都是白墙黛瓦,但实际上这些地方都很局部。

大体来看,水乡范围最大,包括所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吃甜范围最小,只局限在太湖平原,且都市重于乡村。

白墙黛瓦的范围处于中间,则大致是长江下游南岸,即旧吴语区部分,也就是今天的苏南皖南浙江上海。

纵观江南五府平原,这些地方相对周边,又有其比较不容易从表面看出来的,社会内在结构独特之处:

一是乡村的小家庭化,宗族组织薄弱。这与皖南、浙东差异很大,村落没有“祠堂~水塘”结构,部分村落只有祠堂。房屋也大多是三三两两,沿河排列,没有同族紧密聚居。

二是市镇的常市化,定期集市较少。本地没有浓厚的“赶集”概念,这不仅迥异于周边,也几乎是全国唯一的,这可能是商业发达的原因。五府定期市主要是市镇的庙会。

三是地主的城居化,乡居收租地主减少。这较大的地主一般居住都市,且参与商业,住在乡下的单纯收租地主较少。这在全国最为突出,另一个地主城居率高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四是佃户的半自耕农化,普通佃户少。田地一般有双层地权,佃户实际为半自耕农,人地关系稳定。这种双层田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江西、福建,但以五府占总体租佃田比例最高。

五是家庭的高度场坊化,女性劳动率高。由于桑棉广泛种植,手工业变得异常重要,男性主导大田劳作,女性主导手工业是常见的搭配,且收益趋近。其他地方此种分野、分配大多没有五府彻底和均衡。

六是士绅的集团化,自治力量强盛。五府城居的有功名商业地主较多,通过联姻、收族构成庞大的乡党集团,主导城乡社会秩序,在全国,此种自治力量可能是最强的。

太湖西岸、南岸丘陵处,即今皖南、浙东等,商品经济繁荣处也满足第二条,也有“古镇”,但不满足第一条。在这一带,传统村落多有富丽祠堂,规模很大,今天留下不少旅游“古村”。

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东地区,亦为平原,满足第一条,宗族组织也很薄弱,但大多不满足第二条。在这一带,商业市镇密度偏低,规模偏小,今天也较少听到旅游“古镇”。

编辑于 2023-02-16 09:17

建议先读一读这两篇论文:

编辑于 2019-11-03 09:32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 “江南” 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江南含义的历史变迁
在 “二十四史” 中,最早出现 “江南” 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 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里所言 “江南” 的意义实在太广泛了。
到秦汉时期,“江南” 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等地。《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见当时 “江南” 的范围之大。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湖南省。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其中的 “江南” 说的就是这一地区。至隋代,“江南” 也被用作《禹贡》中 “扬州” 的同义词,但实际上 “江南” 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 “江南豫章、长沙” 与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的描述,在清代人看来,都属湖广、江西地区;而《项羽本纪》云 “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中的 “江东”,事实上也是清人心目中的 “江南”。②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贞观元年 (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中下游。
① 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 4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另见周振鹤:《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324--334 页。
②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江南》,上海书店 1983 年据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复印本,第 245 页。
③ 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 49 辑。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 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的。如清代所谓的 “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上海地区。但经济意义上的 “江南” 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徽州、吴或三吴地区。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 “江南” 经常性的表述对象,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倚重。嘉靖年间的嘉兴府海盐县人郑晓,就是以这些地区来论述江南的。
当然,明清人对 “江南” 一词的运用还是相当随便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与这些地方有关联的,就可指为 “江南”,丝毫不会注意有什么界域存在。
① [明] 郑晓:《今言》卷三,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39 页。
② [明] 卢泾才:《上史大司马东南权议四策》,载 [明] 冯梦龙编撰:《甲申纪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明末清初人顾炎武在其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民国二十五年涵芬楼影印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原编第十一册 “浙江上” 中所述的相同内容,显系直录卢氏原文。
③ [清]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8 页。
当代学者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从傅衣凌等学界前辈研究江南伊始,一大批关于江南的论著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甚至地质构造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傅衣凌的《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①、《明清农村社会经济》②、《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③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④,尽管所论多涉江南地区,但尚未对江南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王家范,在他早期关于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的研究中,认为至迟在明代,江南地区就已是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将五府乃至七府并称,因此,最早的江东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⑤刘石吉在其《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即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南通、松江和太仓直隶州,长江以南属于安徽的宣州、徽州、太平、宁国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地区。⑥洪焕椿、罗仑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自己的定义:主要是指太湖钱塘江流域,大运河长江南岸。①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吴越民系(江浙民系):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东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信州、上饶、广丰、玉山的吴语一区三县,婺源、德兴、浮梁的徽语三县);人口约 7700 万,方言: 吴语、徽语;文化中心:苏州、绍兴、上海、杭州、徽州(今黄山市为主体,含安徽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经济中心: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温州;最大城市:上海。

但是广义上的江南代表性城市不但有吴越民系内的城市,还包含有其他民系,包含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芜湖、宣城、徽州(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百度百科。

狭义上的江南代表性城市有: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


所以,苏南浙北他们当然算江南,而且算很纯正的正统江南。

只不过那里的有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管是知识水平不够,说到江南就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是目光变得狭隘,盲目自大,不愿意承认那些民系相同,方言相近(吴语也有很多种类,不是只有苏南浙北太湖片才是吴语,皖南是吴语宣州片,浙江温州话是吴语瓯江片,我徽州的徽语也是脱胎自吴语),民风类似的穷亲戚也有江南的影子,这些都无可厚非,根本原因也只有一个。

拿我们徽州举个例子,若不是明清徽商的兴盛,徽州的经济强盛带来的徽文化遍地开花,说难听一点就凭徽州那和江南水乡相比的荒山野岭,凭我等中原士族衣冠南渡的后代,凭我徽州失去浊音,“六邑之语不能相通也”的徽语(也曾被分作吴语徽严片),哪有资格,在江南这个意象里占有一席之地?

说到底,穷是原罪而已。

若是穷困潦倒,就算你说的是吴语(徽语)又如何,你文化当年再灿烂又如何?参考吴语太湖片如何看待吴语宣州片吧。

编辑于 2020-11-06 01:23

为什么原江南省的省府所在居然不算江南?

发布于 2019-04-17 08:14

忆江南

宋代: 王安石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
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王安石,江南西路临川人,春更好的江南指抚州


《望江南》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江南西路庐陵人

宋·晏殊

春尽江南茂草深,绕池萦树碧岑岑。长安官舍孤根地,一寸幽芳万里心。

晏殊,江南西路临川人,此诗为怀念故乡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几道 〔宋代〕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江南西路临川人

江南

宋·黄庭坚

梦寐江南未得归,清波鰞子上钩肥。五年身属官仓米,输与渔人坐钓矶。

黄庭坚,江南西路洪都人,此诗用以怀念故乡。

《观化十五首》

宋代 黄庭坚

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已作小儿拳。
试挑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交年节日有感 其二

明代·解缙

时俗江南重小年,

河湟此夜重凄然。

抱衾冀作还家梦,

想见严亲尚未眠。

谢缙,明代江西吉安人,此诗是其被贬于西北所做,怀念故乡和双亲

所以,出身江南西路的文人雅客抛弃了自己江南西路的家乡,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江南东路的人宣传江南?甚至为两浙路的苏南浙北来写诗词做宣传?

没有江西的人文的加持,你们所谓的江南更像是有钱的暴发户。可怜苏南浙北上海富甲天下,竟未出过几个像样的文人雅客(金华算不算江南?金华宋濂不错,绍兴算不算你们眼中的江南?那陆游可以的,另外鲁迅算半个吧,毕竟他更像个社会活动家),亦未出过几个流芳百世的能臣(杭州是江南没有异议,杭州于谦不错,温州刘伯温也不错,不过温州不算江南吧?),也没有一个力挽狂澜的武将,也没有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家。宁波老蒋算是个枭雄,只是宁波在你们眼中算江南吗?你们有沈万三,胡雪岩这等富商,还有什么青帮三巨头。当然也有唐伯虎,郑板桥,阿炳这样的琴棋书画乐名人。只不过影响力甚微。

如果按照江苏无锡常州苏州的一些有狭隘江南思想的人来看,浙江也就湖州,嘉兴,杭州等环太湖地区算江南,有金华,绍兴,宁波,温州什么事情?可搞笑的是江浙沪三地出人才最多的正是那几个地方。

可怜满清时代,你们吃的满嘴流油,一个个都屈服了,科举大爆发,文人争抢着给满人当臣子。我们虽然也算富裕,但江西贤达尚且知道文章节义,不仕满清,反清复明的程度一点不逊于广东,不然太平天国何以在江西壮大?在我们这里壮大,而终究在苏南浙北被盐商买办资助满清给灭了。

除了有钱,其他的还真是乏善可陈。江南如今只能跟有钱挂钩,成了数票子文化了?这样的文化还有多少特色?如果这就是江南文化,那东京纽约伦敦也可以说自己是江南文化了,反正有钱,也有小桥流水。

江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文章节义被你们剃了个一干二净,然后被富人文化,买办文化侵蚀掉,不悲哀么?

江南如今的名声大噪,也离不开金庸(祖籍江西婺源)和古龙(籍贯江西南昌)武侠小说的加持,也有方文山歌词的功劳,甚至将江南风土人情景致推向世界文艺舞台的是祖籍江西九江的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你们说的江西人在江南品牌的制作上没有参与度从何而来?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上江西人的参与还少吗?

网络上电视里的有关江南的视频,出现频率最高的背景音乐之一是周杰伦的《青花瓷》,写歌词的方文山祖籍江西赣州。青花瓷产自江西景德镇的官窑,央视的江南视频里也要把阿卡林的青花瓷图案作为江南特色之一。而那些爱撑着油纸伞着汉服或旗袍走在江南各景区的小姐姐们,稍微有点逼格的用的难道不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婺源产的甲路油纸伞。 以后苏南浙北宣传江南文化的时候,如果要把江西排斥在外,这些元素请不要用,且不要学韩国,拿了别人的东西还指责别人不正宗!

看看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吧,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的难道不是长江?这首流传最广的《忆江南》,说的就是江西九江。

我们的诉求很简单,我们不会觊觎吴越江南,我们也尊重金陵扬州的江南,还有对婺源念念不忘的徽州江南,我们有我们的江右江南,只要吴越不要搞文化霸权独占江南,外加你们的徽州小弟不要想着独占徽州文化,这样大家就相安无事,要是想搞文化霸权,那尽可以试试!

编辑于 2023-03-16 12:05

江南四种含义,你说的除南京以外我这里就得说了,南京原先就是江南省省会,江南可以指历史上的江南省,作为南京人,江南省的消失真的心有不甘啊,南京现在真心相当憋屈委屈。还有一种是方言上的江南,方言上的江南的话应该吴语方言区的江南部分。那应该差不多相当于历史上江浙行省除了淮语的地方,南京南部其实已经属于吴语方言区了,还有一种是江南丘陵区,江南丘陵地形的话那就是武夷山以北一大片地区了。还有一种含义是大江以南,那太宽泛了。

发布于 2019-04-11 20:15

由此可见我阿卡林省真不愧乃大阿卡林之省,诸君在争各个地方的江南名号的时候直接把我江西给忽略了…

江西二字出自唐朝江南西道之简称,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江南道的西部,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监察区,长江流域被归入江南道,唐玄宗时又把江南道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这就是江西建制之始,从行政区划上来说我们阿卡林省是妥妥的江南啊。后宋朝改道为路,又称江南西路,之后元代江西行省、明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江西省均沿此名称建制。

然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说江南说的都是古时候江东也就是江南东道那一块,江东小霸王孙策威名布于天下,可我江西小霸王叫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很尴尬,明明江西江东就是一体双生的江南人啊!

要论文化,我们讲赣语的江右民系和讲吴语的江浙民系也都是北方汉人南迁后和本地土著繁衍交融,筚路蓝缕把这片南方泽国改造成鱼米之乡的那些人的后裔,吃的是一样的大米,饮的是同一江水,为啥一提到江南就是苏杭,我们赣鄱大地不配拥有名字嘛…

编辑于 2019-11-09 11:48

皖南的朋友,你们不用捉急,这是上海本土论坛宽带山的一个帖子,风评很差对吧,你们自己看看,许多上海人概念里皖南是肿么样的。

发布于 2019-04-11 19:12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我不知道把南京和江南文化割裂开是何居心。

吴语区带着优越感把南京贬为“刚波”,我们南京人根本不在意,也无意往苏南靠拢——江苏本来就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和南京四块,而苏南的科教文卫被南京压了不止一头,靠县级市撑GDP的苏州和“优越”的吴语是苏南人最后的倔强(笑)。

但是,请不要霸占“江南”,霸占江南文化,好吗?自己先去补补课吧。

编辑于 2019-04-15 12:54

以明代的视角来研究,地理上狭义的江南指的是环太湖地区六府,也就是江南核心区,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湖州府、杭州府、嘉兴府(一说八府,外加应天府、镇江府)。

地理上广义的江南还包括:应天府、镇江府、严州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绍兴府、宁波府。

地理上更加广泛的江南应该再加上:台州府、金华府、饶州府、九江府和处州府的部分地区,最远也只能到武昌府、南康府、广信府、温州府、衢州府和处州府的部分地区(学界争议较大)。

文化上部分跨江地区或江北地区由于毗邻江南或者有其他水系沟通(比如京杭大运河)而属于江南文化圈包括:扬州府、安庆府,部分学者认为甚至可以包括淮安府、凤阳府、庐州府。

总之,江南地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上海、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地区。

此外民间认为以语言来区分江南,即吴语区为真正的江南地区。这种判断方式是极为不科学的,漠视了中华文化本身经历的复杂交融过程和语言随人口迁移而造成的可传播性,与地理决定论背道而驰。

江南地区本身语系众多,包括吴语、徽语、赣语、越语、江淮官话;甚至像温州府深刻受到闽北语系的影响,徐州深刻地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


而唐代所谈的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的部分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我们现在文化上所认知的江南水乡有所差别,一般在新兴文化上不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在历史上并不能完全否认,比如“江南四大名楼”、“江南四大书院”以及唐代江南道的行政区划等概念就可以为其佐证。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湘赣鄂+沪苏浙皖共计六省一市的长江以南地区。进一步扩大甚至可以包括这六省一市全域,但是面积实在过大,因而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更接近于“江东”(以北京为视角面南的沿江东侧)这一地理概念。

此外江南地区的极端扩大化版本是指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完全是无稽之谈。

唐代诸道图


宋代诸路图


明代诸府图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总括: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后分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司法权力,后逐渐被巡抚制度代替,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PS:江南地区热知识

明代应天府大体指今南京市+溧阳市+句容市;

明代南直隶/南京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婺源县+湖北英山县+浙江嵊泗县;

清初江南省基本延续了明代南直隶的行政区划,后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北洋军阀时期又成立了上海特别市;

清代江西省和江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同属两江总督节制;

明代浙江省昌国府仅存在2年,洪武二年撤府改县,其下辖的嵊泗县此后被反复划归江苏、上海、浙江;

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原属徽州府(包括今黄山市+婺源县+绩溪县);


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在省级之下设诸府和直隶州,诸府的规模和级别比直隶州更大。诸府下设普通州,普通州再下设县;而直隶州则下设县。

以上论述没有涉及直隶州的概念,诸如:徐州、和州、滁州、广德州、安吉州;其中徐州和滁州属于江北地区,滁州更受江南文化影响,广德州、安吉州在广义地理上属于江南地区,和州属于典型的跨江地区。

明代南直隶(南京)行政区划图


明代浙江省行政区划图


明代江西省行政区划图

编辑于 2024-01-06 23:14

大体上就是图中的红色地区。

包括了今天的四省二十六市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南通,泰州

安徽:安庆,芜湖,铜陵,池州,黄山,宣城,马鞍山

江西:上饶,九江,鹰潭,南昌,景德镇

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衢州

这看起来和太平天国统治活跃地区有很大重叠的地方呀!

发布于 2022-06-23 11:26

历史上正式以“江南”命名的行政组织有唐朝的江南道,宋朝的江南路,清朝的江南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但因为唐朝时期对南方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故而江南道包含范围极广,远至福建四川,不可作为参考。

宋朝初设江南路,辖江西全境、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江苏局部(主要是南京)。后改江南路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

而后江南西路改为江西路(现在江西的原型),江南东路又重新命名为江南路。此时江南路辖现江西的上饶、景德镇等,安徽长江以南全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宁府。

江苏余部为两浙西路,浙江为两浙东路。

清朝江南省脱胎于明朝南直隶地区,以南京为绝对中心,基本上是以江苏/安徽组成。

与大家常规理解不同的是,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都不适合将浙江划归为江南地区,更准确来说浙江属于吴越地区。这里并不是否认浙江的历史地位,只是纯粹的地理划分探讨,且不论在清朝浙江为独立行政区块--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我认为更应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是农业立国的特点。比如我们同样不能将同属于长江以南又靠近长江流域的江西(清朝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划归为江南地区(婺源是个例外,它本属于徽州府,晚近才划给江西)。

浙江素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这个说法显示了浙江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地理上来说已经不属于长江流域了,在地形地貌上更是明显有别于江苏、安徽这两个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块,钱氏能在此建立吴越国实现短暂的割据也有赖于此。另一个是它素来都不能成为主产粮区,事实上直到现在,浙江的产粮量也是全国倒数。

跨主地形和生产特征的区域命名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因此我认为,广义上的江南可以近似于江南省长江以南的区域,狭义上的江南可以严格局限于贴临长江下游南线城市,也就是芜萱、南京、镇扬、常无及至苏州等。

可以说,历史上南京(附属苏州)应属于长江流域绝对的核心统领安徽与江苏两个主要产粮区,在清朝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天下1/3。而随着清末产业结构的变迁,商业社会以及对外贸易格局的形成,上海才成为长三角流域的核心,而江苏、浙江为其辅。

补充:写此贴纯粹为了探讨,我同意知友们补充的,环太湖的浙江部分应包纳在江南这个概念里,但不同意将以南京为中心的辐射区域排除在江南之外。

编辑于 2019-05-11 14:41

首先南京是江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大致范围:苏南,皖南,浙北

代表城市:苏南:南京(金陵)苏州(姑苏)

皖南:黄山(徽州)宣城(宣州)

浙北:杭州(临安)嘉兴(秀州)

代表事件或产物:徽州的徽派建筑是整个江南建筑的蓝本,宣州的宣纸宣墨名扬海内,李白也在宣州写下40多首诗,金陵的秦淮河畔风花雪月(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苏州杭州美女多景色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外界觉得江南富饶、美女多、气候温润、景色美、鱼米之乡、文化气息浓厚!其实这些如今已经很淡化了,就拿美女来说,全国各地差不多,审美全盘西方化以后,新疆人倒是更吃香了,鱼米之乡更别提了,秦淮河都臭了,很多河都成了臭水沟了!

,,,,,,,,,,

以下是百度百科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自古以来,江南汉族地区曾有会稽郡、吴郡、江南道、江南路、两浙路等行政划分。


中文名

江南

外文名

Jiangnan

代表文化

金陵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

代表器物

陶瓷、乌篷船、紫砂壶、油纸伞、宣纸、花炮、傩戏

代表名胜

瞻园、寒山寺、西湖、水乡、古刹

ps:江南根本不仅仅指吴越文化,包括徽州文化和南京独立的金陵文化,某种程度来说,浙江那么大才弄出越文化,苏南也不小,有了吴文化,皖南徽州文化,南京凭借南方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位置,一个城市硬是弄出一套文化来,也就是包含这四个文化的地方统称江南,吴越文化属于江南,江南不仅仅属于吴越

编辑于 2019-05-18 19:44